深刻理解百年大党的精神之源-凯发国际登录入口

    您当前的位置 :  >  凯发国际登录入口  >  学习文选
    搜 索
    深刻理解百年大党的精神之源
    2021-08-17 09:34:0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正是依靠不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走过了建党、兴党、强党的辉煌历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伟大建党精神回答的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性课题。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岁月。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全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为了救亡图存,无数仁人志士奋斗牺牲,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些屡屡挫败警示,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奋斗实践中,伟大建党精神逐渐孕育形成,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历史证明,只有建立一个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回答的是怎么建成一个能够完成拯救民族危亡和实现民族复兴使命政党的永恒课题。这就要靠党的建设的成功实践。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党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来推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特殊历史条件下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一系列问题,建设起一支团结统一、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确保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胜利。接着又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我们党确立了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坚强核心的目标,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不断着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推向了21世纪。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走向深入。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明确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强调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的重大政治原则,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到了全新的境界。

      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开端。正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不断推进和成功实践,才使我们党始终有能力有办法秉持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并接续形成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富有时代特征的革命精神。这一系列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不同历史任务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表现,共同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品质和鲜明的政治品格。

      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增强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继续保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定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无论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形势和任务有多大变化,中国共产党不断以伟大建党精神砥砺自新,将其丰富内涵融入血脉,始终保持奋进姿态和奋斗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走好第二个一百年赶考之路,带领全国人民创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篇章。

      (作者:张志明,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党的建设教研部主任)

    责任编辑:杨禹
    相关新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