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脉因铭记而永恒,红色基因因传承而不灭。黑龙江是一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沃土。全省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浴血奋战、艰苦创业,攻坚克难、开拓创新,谱写了波澜壮阔、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展开黑龙江发展的历史长卷,如同打开一扇令人流连忘返、催人奋进的时光之门。在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的一些重要转折关头,黑龙江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镌刻了重要的历史印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
中东铁路时期的蒸汽机车。
中共六大历史资料馆开馆。
红色之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最早是经过中东铁路由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开启,起点在黑龙江。1905年11月,在哈尔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组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哈尔滨工人团建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哈尔滨工人团负责人舒米雅茨基,以车工身份做掩护,在中国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在哈尔滨传播马克思主义。其传播主体是共产主义者,传播对象是中东铁路的工人等,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是在中国最早且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传播。
中东铁路的建成,使中国铁路与俄国西伯利亚铁路相通、成为连接亚洲和欧洲的重要交通要道。这条道路与中国革命先驱者和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了一条通往苏俄和共产国际的“红色之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从1921年11月至1924年5月间,经过这条“红色之路”去苏俄的中国共产党人有30多人。全国各地前往莫斯科的中共六大代表,除一部分由上海经海参崴到达目的地外,大部分由上海经大连到哈尔滨,由哈尔滨经满洲里或绥芬河赴莫斯科。哈尔滨护送中共六大代表秘密接待站,前后接待、护送了40多位中共六大代表,使其通过“红色之路”安全到达莫斯科。
陈为人。
李震瀛。
燎原之火:东北地区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创建地”
1921年11月,中共北京地委派地委委员、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主任罗章龙赴东北考察工运工作。罗章龙回到北京后,向中共北京地委提交了《关于东北工人状况和在东北建党、建工会具体意见》的书面报告,建议派专人到哈尔滨开展革命活动和筹建党组织。1923年3月,中共北京地委派负责北方铁路总工会工作的陈为人和京汉铁路总工会秘书李震瀛前往哈尔滨开展建党工作。陈为人、李震瀛到哈尔滨后,以《哈尔滨晨光》报记者的公开身份,广泛接触社会各界,积极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并创办了“哈尔滨通讯社”和“哈尔滨青年学院”,开展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宣传教育,为建立党团组织进行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1923年10月,陈为人、李震瀛、陈作霖在哈尔滨通讯社正式成立中共哈尔滨组(亦称中共哈尔滨独立组),这是东北地区最早成立的中共党组织。东北地区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中共哈尔滨组的建立,犹如撒在东北大地上的一颗革命火种,以燎原之势迅速燃遍东北大地,标志东北人民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进入了一个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崭新阶段。
东北抗联博物馆主题雕塑《勇赴国难》。
抗战之魂:东北抗日联军抗击日寇的“主战场”
1936年2月,以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禄、周保中等和汤原游击队、海伦游击队的名义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地名称不同、建制不同的抗日武装,从此相继改编为统一的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在今黑龙江境内的作战地域,含大小兴安岭、松嫩平原、完达山脉、绥宁地区、三江平原,在黑龙江地区66个县留下过战斗足迹。东北抗日联军的11个军中,除第一军、第二军活动在吉林、辽宁外,其他9个军和第二军的一部分,都诞生和活动在黑龙江。赵尚志、赵一曼、许亨植、陈荣久、夏云杰、汪雅臣、李延平和“八女投江”中的八名女战士、小孤山十二烈士、莲花泡四十二英烈等,都牺牲在黑龙江这片土地上。
在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与日本侵略者进行长期游击战争,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日伪军,打击了敌人对东北的殖民统治,迟滞了日军向关内入侵的进程,为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共中央东北局代表与各民主党派人士共商新政协和建国大业。
启航之地:见证协商建国大业历史进程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发布《中共中央纪念“五一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由此揭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序幕。1948年9月13日,第一批北上民主人士乘苏联“波尔塔瓦号”从香港出发,9月27日上午到达朝鲜罗津港,登岸稍事休息后即换乘火车,于9月29日抵达哈尔滨。9月29日,民盟中央领导人沈钧儒、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常委谭平山、农工民主党执委会主席章伯钧、原国民党军19路军军长蔡廷锴等民主人士,突破重重困难,一路辗转来到哈尔滨,与先后到哈的民主人士汇合,使中共中央与民主党派面对面协商成为可能。
从1948年10月下旬开始,经在哈尔滨的中共中央东北局高岗、李富春与8位民主党派代表3次座谈会和多次商谈,并汇集香港、上海、李家庄方面民主党派的意见,于1948年11月25日在哈尔滨达成《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协议》。这是筹备新政协活动的第一份正式文件,也是多党合作产生的第一份重要文件。黑龙江亲历了中共代表与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协商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建新中国的重大历史进程。
1959年12月26日《黑龙江日报》的报道。
历史之印:“四化”基本内涵的“先期提出地”
“四个现代化”构想和目标的提出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内容变化和反复确定的过程。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原来的“四个现代化”,演变成了“三个现代化”。1959年底,毛泽东在边读边议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社会主义部分时认为,前一时期的“三个现代化”需要再加上“国防现代化”。
1959年12月15至25日,东北地区协作会议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到哈尔滨参加会议,对东北地区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12月24日,周恩来在黑龙江省厅局长以上干部会议上所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新内涵:“使我们国家更快地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四个现代化”经过演变后形成的基本内涵,正是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宣布前在黑龙江先期提出来的。作为“四个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先期提出地”,黑龙江留下了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印记。
1978年8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载新华社电讯。
真理之光:第一轮思想解放运动的“催生助推地”
1978年5月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6月3日至12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召开地市盟委和省直部委办局负责人会议。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在会议讲话中旗帜鲜明地表态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月4日至8月3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先后两次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就检验真理的标准和民主集中制问题进行讨论,并发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通知。8月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载新华社电讯:“中共黑龙江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联系实际,敞开思想,畅所欲言,讨论真理标准和民主集中制问题”。这在当时是一条很引人注目、影响很大的新闻报道,引起了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广泛关注。8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的文章《拨乱反正必须解放思想》,省内外报刊纷纷转载,引起了很大反响。中共黑龙江省委在全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率先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坚持真理标准和推进思想解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在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朝鲜回国后,在本溪、大庆、哈尔滨、长春、沈阳、鞍山、唐山、天津等地发表史称“北方谈话”的一系列重要谈话。9月15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指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在彻底清除帮派体系和打砸抢分子的同时,查清事实真相,为老干部落实政策,并根据工作需要培养和提拔中青年干部。”接下来又在吉林、辽宁就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等重大问题发表谈话。邓小平“北方谈话”消除了人们对真理标准讨论的疑虑,对推动整个东北地区和全国的真理标准讨论、解放思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黑龙江在全国第一轮思想解放运动中率先行动,引发和催生了东北三省乃至全国的第一轮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曾经这样深情道白,“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黑龙江的历史,是一部中共党组织在黑龙江兴起壮大、日益成熟的发展史,是一部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艰难求索、不断前行的奋斗史,是一部龙江儿女同心同德、艰辛开拓、开创幸福美好生活的创业史,值得一代代黑龙江人永远铭记、倍加珍惜。铭记黑龙江红色历史,赓续黑龙江红色历史文脉,不是为了自我欣赏和自我陶醉,而是为了更好地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激励黑龙江人民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龙江新篇章。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党史专家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同大学生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守正才能行稳,创新才能致远。要守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好“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好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立足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生动实践,用好各类文化资源。
要深入实施文化保护利用工程,在延续历史文脉、实现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下功夫,加快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话语体系,赋予历史文化资源新内涵,为赓续历史文脉、传承红色基因建构维度,挖掘深度,达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繁荣发展的有机统一;要深入实施文旅融合发展工程,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全省大型文化场所、大景观区域、全线路历史文化资源通盘谋划,构建起规模效应和边际效应,把创意设计嵌入文化旅游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着力延伸文旅产品价值链和提升产业附加值,建构更多更好更受欢迎的文化地标和打卡地,以文化基因助力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全力打造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龙江样本”;要深入实施文化数字赋能工程,加快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战略,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扩大数字赋能文化资源的保护范围和应用领域,加快建设智慧文旅系统,升级数字文旅产业新型业态,加快实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实现黑龙江文化资源供给、服务质量和治理效果的有效提升和良性互动;要深入实施文史品牌研究宣传工程,锚定加快建设“六个龙江”、推动实现“八个振兴”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整合研究力量,吸纳省内外文化文史领域专家学者,建立健全常态化文化决策咨询机制,营造良好的研究宣传氛围,进一步在全社会叫响黑龙江优势文史品牌,为龙江振兴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讲好“黑龙江红色故事”,在文化强省建设中提高全省的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事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黑龙江振兴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
2021/01/04
-
2023/12/20
-
2023/03/10
-
2022/02/22